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33 点击次数:180
考订派那帮人,被"科学方法"这个词儿给忽悠得不行,动不动就把历史事实给拆得七零八落,专挑些鸡毛蒜皮的小细节死磕。他们把活生生的历史事件,硬生生搞成了冷冰冰的档案资料。
《国史大纲·引言》里,钱穆这么说道。这本书的引子部分,他主要讲的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性。他说,咱们不能光看表面现象,得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。钱穆强调,了解历史不是简单地记几个年代和事件,而是要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。他还提到,研究历史要有全局观,不能只盯着局部看。通过这种全面深入的研究,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脉络,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。钱穆在引言里反复强调,研究历史对个人、对国家都很重要,这关系到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。他呼吁大家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历史,不能人云亦云,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。
1940年,《国史大纲》正式面世,这部作品让钱穆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。书里开头那段话,其实早就在《引言》里发过了。有意思的是,钱穆在整本书出来之前,特意把这个《引言》先单独拿出来发表了。
傅斯年和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,到底为啥闹得这么僵?要说他俩在历史学界那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,可偏偏就搞到水火不容的地步。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纳闷的,按理说都是搞历史研究的,应该挺有共同语言才对。可事实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,他们的分歧不仅没缓和,反而越闹越大,最后直接撕破脸了。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,让两个学界大佬闹到这种程度?
钱穆这个人,胡适和傅斯年都挺看重他。在《钱穆与胡适傅斯年》这本书里就提到过,这两位学术大佬对他的评价可不低。要知道,胡适和傅斯年在当时的学术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,能得到他们的认可,说明钱穆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傅斯年和钱穆年纪差不多,就差了几个月,钱穆稍微大一点。不过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完全不一样,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。
傅斯年从北大毕业之后,跑到欧洲待了7年,虽然没拿到什么学位证书,但人家可是胡适的得意门生,还在北大当过学生领袖,在学术圈里早就混出名堂了。一回国,中山大学就把他请去当教授,还让他同时管着中文系和历史系,那会儿他才30岁。
钱穆家里条件不好,只读到中学就毕业了,三十多岁还在苏州中学当老师。不过他的学问特别厉害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那时候胡适受邀来苏州中学做演讲,有朋友跟他说一定要见见钱穆。于是胡适在演讲前特意请钱穆上台坐。没想到钱穆当时正在写《先秦诸子系年》,有两个问题没弄明白,就当场问胡适。胡适也答不出来,场面特别尴尬。结果胡适当天下午就离开了苏州。后来钱穆自己回想这件事,觉得这么做“有点像故意为难人家”。
1930年,35岁的钱穆发表《刘向歆父子年谱》,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。陈寅恪高度评价这部作品,称其为"王静安之后难得一见的佳作"。在顾颉刚的推荐下,钱穆被破格聘为燕京大学讲师。1931年春天,经顾颉刚牵线,钱穆专程到胡适家中拜访。这次会面后不久,北京大学就向钱穆发出聘书。不仅如此,胡适还把自己珍藏的稀有古籍借给钱穆研究。
傅斯年对胡适推崇备至,所以也跟着效仿。他特意邀请钱穆到自己负责的中研院史语所任职。每当有外宾来访,傅斯年总会让钱穆坐在自己旁边,还一本正经地介绍:“这位就是写了《刘向歆父子年谱》的钱穆。”那架势,简直把钱穆当成了自己人。
有时候,你明明是想帮别人,结果反而把人给得罪了。《锦上添花反添仇》这书里就说了,好事做过头了也会惹麻烦。你觉得自己在帮人,可对方可能觉得你多管闲事,甚至会觉得你是在显摆。所以啊,做事得讲究个分寸,别好心办坏事。
胡适之所以特别看重钱穆,这里面有他的考量。一来,钱穆写《刘向歆父子年谱》时用的那种严谨考证的路子,正好跟胡适自己搞研究的那套理念对上了;二来呢,钱穆当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,势头正猛,胡适作为最早一批发现并支持他的人,这时候再添把火,既能显得自己眼光独到,又能展现出他这个人很大气,不摆架子。
胡适没注意到,钱穆这人性子倔得很,一下子出名后,可不一定会念着那些帮过他的人。年轻那会儿,钱穆还跟着闹过学潮。辛亥革命那阵子,他才16岁,居然想了个招儿,打算在棉袄里塞满银元,做成类似盔甲的玩意儿,准备穿着去打南京。
钱穆对胡适和傅斯年这两位,心里挺不买账的。他觉得这俩人也就那样,自己完全没必要服他们。在钱穆眼里,胡适和傅斯年虽然名气大,但也没啥了不起的。他就是看不惯这俩人,总觉得他们有点名不副实。
这时候的胡适,已经走上仕途,对政治特别着迷,学术研究就有点儿松懈了。跟钱穆辩论时,他常常拿不出有力的证据,只能拿研究方法说事儿。钱穆这边呢,对胡适和傅斯年从西方带回来的那套研究路子不太感冒,觉得他们太不把中国传统史学的方法当回事了。
钱穆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,他觉得胡适和傅斯年这些人根本就没真正搞明白。在他看来,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太肤浅了,所以干脆就一棍子打死,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观点。这种态度,说实话,也挺极端的。
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商量,但根本立场不容妥协。你看胡适和傅斯年,他们就是靠着批判传统文化才在学术界站稳脚跟的,这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,绝对不能让步。至于钱穆,他没出过国留学,就只能一遍遍强调自己熟悉的那套传统方法,靠这个才能在学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
一开始,分歧只是学术观点上的差异,胡和傅两位都选择能忍则忍,尽量避免把事情闹大。可谁知道钱穆一点都不肯让步,反而越逼越紧,完全不留商量的余地。这种局面让原本还算平静的学术交流变得火药味十足,矛盾也一天天升级。
钱穆这人吧,老爱在背地里搞事情。他不止一次地暗戳戳找麻烦,总喜欢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使绊子。你说他吧,表面上看着挺正常,但背地里可没少折腾,各种找茬的事儿干得可不少。这人就是喜欢在背后耍心眼,整些小动作,让人防不胜防。
钱穆一开始是冲着胡适去的,可胡适总躲着不跟他正面硬刚,结果反倒让傅斯年和钱穆的矛盾越来越深。两人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,事情搞得越来越僵,本来想找胡适麻烦的钱穆,现在跟傅斯年较上劲了。
根据石兴泽教授的研究发现,傅斯年和钱穆在历史学观点上存在明显差异。傅斯年受西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,特别注重断代史的研究方式,他觉得这样才能把历史资料整理得更全面。钱穆则继承了传统史学的理念,他更看重通史的价值,觉得只有通史才能把历史的前后脉络理清楚。
《中国通史课》在北大开课那会儿,傅斯年觉得应该让15位教授轮流讲,可钱穆非说要自己一个人从头讲到尾。傅斯年虽然心里不乐意,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。结果钱穆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,听说当时胡适也开了同样的课,可学生们都爱去听钱穆的。钱穆在北大教书那段时间,讲课这块儿从来没输给过胡适。
"九一八"事变一爆发,傅斯年就坐不住了,立马召集一帮学者,自己也亲自上阵,搞出了《东北史纲》。这本书就是想证明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咱中国的,专门用来打脸日本学者那些胡说八道。可谁成想,活儿干得太急了,书里有些史料没整明白,出了点差错。钱穆那家伙第一个跳出来嘲笑,把傅斯年气得够呛。
打那以后,他俩就经常在背后说对方坏话。钱穆把傅斯年比作《水浒传》里的山寨头子,傅斯年就讽刺钱穆见识浅薄。钱穆觉得傅斯年传统学问不行,傅斯年反过来嘲笑钱穆对西方文化一窍不通。
钱穆很清楚,要撼动胡适、傅斯年这帮人在学术界的权威,光靠嘴皮子可不行,必须得拿出硬核的作品才行。于是他下功夫整出了《国史大纲》,这本书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,直接把胡适、傅斯年他们给怼了。就连胡适那个"用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学问"的观点,钱穆也没给面子,直接说这招"广度上差点意思,深度倒是够够的"。
战争打响那会儿,各所大学都往南边跑,钱穆也不例外,直接去了云南,在西南联大教书。那时候傅斯年虽然是北大的校长,可人基本待在重庆,具体到学校里的那些事儿,都是清华的校长梅贻琦在管。
西南联大那会儿,西方学术风气特别强,钱穆就只跟陈寅恪、吴宓、蒙文通这几个还坚持传统文化的教授有来往,感觉特别孤单。吴宓就说过一件事,有次西南联大搞了个"中国文化讲谈会",把他安排到最后发言。前面闻一多、雷海宗这些人一上来就把传统文化批得一文不值,说什么"《四书》《五经》其实就是些低级风俗和迷信",这让吴宓觉得自己特别受排挤。
钱穆可不买这个账。1941年10月,他在报纸上直接开炮:"从辛亥革命那会儿开始,就有一帮没见识又急功近利的人,把革命的意思都给理解歪了。他们觉得咱中国老一套的政治全是错的,一个劲儿吹捧西方那套制度......这就搞出了'打倒孔家店'、'废除汉字'、'全盘西化'这些口号,一股脑儿全冒出来了。"他这一竿子,连新文化运动都给打翻了。
钱穆的这些举动,当局都看在眼里。他很快就成了国民党高官们的座上宾,不仅经常在中央训练团讲课,还奉命写了《清儒学案》,活脱脱一副"帝师"的架势。胡适那帮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本来就瞧不上钱穆,现在连左派也把他当成了死对头。用钱穆自己的话说,"联大里那些左倾教授,几乎个个都把我当成公敌"。这么一来,钱穆在西南联大也待不下去了,只能辞职走人。
这三位可都不是什么善茬,个个都不好对付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都不是省事的主儿。他们凑一块儿,那场面可就热闹了,谁也别想轻易占到便宜。说白了,这三人里头,没一个简单的角色,都挺能折腾的。
抗日战争一结束,各大学纷纷迁回北方。当时傅斯年负责北京大学的管理工作,所有原先在北大任教的老师都接到了返校的通知,但唯独钱穆没有收到任何邀请。
张晓唯教授的研究显示,钱穆对此事深感遗憾。他晚年提起时,说这是个"特殊情况"。既然回不了北大,钱穆只能在昆明五华书院和无锡江南大学这些地方教书。以前的学生听说他在江南大学,想跟着转学过去,他赶紧写信劝阻,说那边学习氛围不行,随便转学没什么好处。
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,钱穆突然转变态度,公开批评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思想根源。他把矛头直接对准胡适,多次强调自己早就预料到了这个结果,表现出一种"我早就说过"的姿态。钱穆这种态度转变相当明显,他不断在各种场合重申自己的观点,似乎想证明自己比胡适等人更有远见。
钱穆迟迟没能当上中研院院士,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。有知情人透露,胡适倒是挺看好他,不止一次推荐过。可惜每次都被他那些所谓的"朋友们"给拦下了。最后好不容易选上了,那已经是胡适走了6年之后的事儿了。
#百家说史#
